專題徵稿啟事
專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2月20日
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25年6月30日
傳統戲曲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。王國維早在《宋元戲曲史》中指出,巫覡以歌舞娛樂神靈的儀式行為就是戲劇的起源。我們從現存的上古岩畫、陶器、銅器,以及漢墓壁畫、畫像磚、畫像石,或先秦國家儀典與《詩經》、〈九歌〉等文學作品中,都能找到宗教儀式中的戲劇元素,包括音樂、舞蹈、裝扮、代言以及模仿動作。然而,這些表演仍然停留在歌舞元素,尚未形成完整的戲劇形態。
直到宋元時期,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戲曲出現,才真正發展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。它迅速流行,風潮蔓延,成為各階層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之一。有鑑於戲曲強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,佛教、道教及各種民間宗教也開始透過戲曲媒介弘法傳道或濟世度人,「宗教戲曲」的概念與類型才逐漸形成。然而,宗教戲曲不僅體現在文本的內容與形式上,例如宗教題材、主題、語言的運用或模仿宗教體裁的書寫,以供案頭閱讀;還體現在宗教場域的戲劇展演中,包括各種扮仙戲、淨臺戲、法事戲或酬神戲,作為儀式、謝神、佈道或勸善等用途。換句話說,宗教戲曲的概念不僅涵蓋文本,還包括宗教場域中的戲劇實踐。但這兩者並非截然二分,而是交織影響且關係複雜。從文本創作的角度來看,許多劇作的創作目的就在於實踐,透過表演者的身體、聲音、動作與語言,在演出場域中完成文本的宗教實踐;反過來說,不同時空與教派的宗教信仰與儀式展演,因各具特色,也深刻影響了戲曲文本的內容與形式。正是這種緊密、難以劃分且開放的關係,使宗教戲曲具備文本、表演與儀式的跨越性特質。
「跨越性」一詞意指界限的突破。在研究中,跨越性思考能跳脫原有領域侷限,開拓視野,帶來更多異質性的對照觀察,並重新整合研究範疇。這個概念套用在宗教戲曲上,不僅指其跨越案頭文本及場域實踐;在兩者的交互影響中,更廣泛涉及各種有形、無形、物質與非物質概念的並置與轉化。這些異質元素的相互碰撞,創造出的奇異幻想或神聖構思,形塑了宗教戲曲獨特的文本風格與表演形態,賦予它豐富的文化內涵,並開啟更多研究上的可探性。
因此,本次徵稿主題聚焦於宗教戲曲文本與實踐之間的跨越性關係,旨在探討兩者之間的互文性。從宗教教派、信仰、儀式、氛圍、美學、場域以及觀眾的審美觀感等角度,結合各種文化與物質形態的觀看,探討宗教戲曲如何從宗教文本轉化為宗教實踐,或宗教實踐如何影響戲曲文本的創作,凸顯文本與場域交織所呈現的多重面向,以及宗教戲曲作為文字或實踐創作所承載的文化意涵,透過跨越性思考的視角,重探宗教戲曲的研究。
「文本、物質與實踐:宗教戲曲的跨越性思考」專題由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鶴宜教授與林智莉副教授策劃、主編。有意投稿者請於2025年2月20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
(300-500 字,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),email 至《民俗曲藝》編輯委員會收
(shihhoch@ms6.hinet.net),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。投稿信請註明姓名、電子郵件信箱、通訊地址、手機/電話等資訊,以便連絡。「明代選本中的戲、曲、文學與文化」專題論文截稿日期為2025年6月30日。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《民俗曲藝》「稿約」、「撰稿體例」,“Submission
Guidelines”(https://www.shihhochengfoundation.org/style-guide.html )。
《民俗曲藝》為TSSCI及THCI收錄期刊,並同時獲得EBSCOhost, ProQuest與「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」(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, RILM)收錄。《民俗曲藝》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。